腰椎間盤突出、腰椎管狹窄、頸椎病等疾病大家常有聽說,但不少人在談及這類疾病的手術時卻“談虎色變”。近日,閩東醫(yī)院脊柱外科主任醫(yī)師劉成招治療團隊在麻醉科、手術室密切配合下,成功開展天璣II骨科手術機器人輔助下微創(chuàng)置入椎弓根及術區(qū)靶點導航+單邊雙通道內鏡(UBE)下單側入路雙側椎板減壓(ULBD)腰椎間盤切除椎體間融合術(ULIF)治療腰椎滑脫。該手術的成功開展,又一次顛覆了傳統(tǒng)骨科手術大切口、大創(chuàng)傷、易感染的手術模式,標志著脊柱外科微創(chuàng)化手術邁入智能化手術新時代。脊柱外科開展的機器人結合UBE技術進行靶點導航為福建省首例。
61歲霞浦籍李阿姨被腰痛伴雙下肢麻痛困擾了十來年,站立行走后癥狀加重,多方尋醫(yī)治療,保守治療效果不佳。近來癥狀加重,行走不久即出現明顯腰痛及雙下肢疼痛、麻木、乏力,需停下休息方可繼續(xù)行走,嚴重影響她的生活及勞作,甚是痛苦?;颊吣矫麃淼介}東醫(yī)院脊柱外科求診,劉成招主任醫(yī)師接診后,經詳細查體,完善相關輔助檢查,考慮患者腰椎滑脫癥,L3退變型滑脫,該患者出現典型的腰椎不穩(wěn)定所致的機械性腰痛、繼發(fā)性腰椎管狹窄所致的間歇性跛行、神經根受壓所致的根性放射痛,病史長,癥狀明顯,需要進行腰椎融合手術治療,才能為患者解除腰腿疼痛帶來的煩惱及痛苦。
劉成招組織醫(yī)療團隊展開縝密研討,針對患者的病情,提出三套治療方案供選擇,即一是后路切開椎管減壓椎間盤切除椎體間融合手術(PLIF):該術式為傳統(tǒng)手術,全椎板切除,減壓徹底,但肌肉剝離、解剖結構破壞明顯、創(chuàng)傷大,出血相對多,操作過程中容易對神經造成激惹。二是通道輔助下經椎間孔腰椎體間腰椎融合術(MIS-TLIF),相較傳統(tǒng)開放手術,該術式沿肌肉自然間隙分離損傷較小,但對于該病例難以實現全方位減壓。三是單側雙通道脊柱內鏡下椎管減壓椎間盤切除椎體間融合術(ULIF),通過內鏡可單側入路充分雙側減壓,水介質內鏡可視下完成椎間盤切除、融合器置入,術中可清晰辨認神經結構從而得到很好的保護,容易發(fā)現細微出血從而做到徹底止血,結合機器人置入椎弓根螺釘及術區(qū)靶點導航,真正實現了傳統(tǒng)手術微創(chuàng)化。經過充分術前討論,認為ULIF手術適合患者,經征得患者及其家屬同意,做好充分術前準備,為患者施行了ULIF手術,手術順利,術后患者立即覺得雙下肢癥狀得到了緩解。
劉成招介紹說道,ULIF手術是利用單側入路雙通道內鏡下進行腰椎融合術,特點為一個通道為內鏡觀察窗,另一個為工作通道,優(yōu)勢在于能夠使用各種傳統(tǒng)手術操作器械,切口小視野大,能夠在通道下進行雙側減壓,清晰觀察到硬膜囊雙側邊界及雙側神經根,能夠在直視下處理椎間隙、置入融合器,對神經的保護、對神經壓迫結構的解除具有極大優(yōu)勢,該技術在腰椎間盤突出癥、腰椎管狹窄癥、腰椎不穩(wěn)的手術中“鏡顯其能”。
劉成招表示,天璣II骨科手術機器人輔助手術進一步提高了手術安全性,它具有術前規(guī)劃、機械臂定位、術中實時導航的功能,通過采集患者脊柱目標節(jié)段數據,經過處理,規(guī)劃置釘路線,引導醫(yī)師操作,實現了精準、微創(chuàng)、快速置入經皮釘,減少射線暴露,縮短了手術時間,最大限度保護了脊柱正常組織,為患者提供了更好的治療方案,滿足了患者對高效安全的脊柱手術的需求。
“作為中軸骨骼的脊柱,在做手術時就如同‘在刀尖上起舞’,給患者和醫(yī)生都帶來不小的風險挑戰(zhàn)。隨著微創(chuàng)、內鏡等技術的日益成熟,加之手術機器人的輔助,脊柱外科醫(yī)生有了更多的趁手‘武器’,能更好地為疑難雜癥提供更精細穩(wěn)定的解決辦法。‘鏡’無止境,我們仍需努力。”
(脊柱外科 吳如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