脖子酸脹、僵硬、疼痛、手痛、手麻,頭暈、頭痛,這些癥狀絕大多數(shù)人都曾經(jīng)歷過。12月10日,閩東醫(yī)院脊柱外科成功為患有嚴重頸椎病的49歲阮先生完成顯微鏡下頸椎前路減壓融合(ACDF)手術。從此頸椎病患者的治療有了新的選擇,同時也標志著閩東醫(yī)院頸椎手術操作難度再提升,安全性進一步提升。
家住壽寧縣的阮先生,摔傷致雙上肢麻痛、四肢乏力1天到當?shù)蒯t(yī)院就診后轉診至閩東醫(yī)院,經(jīng)完成相關檢查后,被診斷為“頸部脊髓損傷,頸椎病”,需手術治療,入住脊柱外科,經(jīng)醫(yī)療組討論并征得患者及家屬同意,劉成招主任醫(yī)師團隊為患者行顯微鏡下頸椎前路減壓融合(ACDF)手術,手術歷時一個半小時,術中出血約50毫升,順利完成,術后患者清醒后,肢體活動良好,術前的劇烈疼痛消失,術后五天便可出院。
頸椎手術目前主要的手術方式分為兩類:前路手術和后路手術,簡單來說就是從脖子前面手術還是從脖子后面手術。據(jù)劉成招介紹說道,顯微鏡下手術視野清晰、立體感強,精準,手術安全性高、操作舒適、創(chuàng)傷小,恢復快。該術式完全在顯微鏡下操作,利用超聲骨刀、磨鉆等手術器械,將壓迫脊髓的突出椎間盤、骨化韌帶一點一點的磨損清除,從而減輕脊髓壓迫,達到緩解癥狀的目的,為神經(jīng)功能恢復創(chuàng)造空間條件。相較傳統(tǒng)術式手術視野較小,直視下有時候出血不好控制,創(chuàng)面損傷較大,神經(jīng)激惹較大,偶有減壓不徹底,術后出血量較多,多殘留麻木等不適感而言,顯微鏡下頸椎前路減壓融合術利用頸前脊柱解剖間隙進行操作,能夠清晰地顯示頸前路椎間隙減壓時的解剖層次,能夠更好地完全清除椎間盤和后縱韌帶組織及骨贅,能夠更準確地發(fā)現(xiàn)術中出血位置,具有創(chuàng)口小、出血少,低于50毫升,恢復快、花費少的特點,被稱為“無血顯微手術”。
脖子酸脹、僵硬、上肢疼痛麻木,頭暈、頭痛,這些癥狀與長時間伏案工作、低頭等不良姿勢有關時,需要引起人們的關注,你可能已經(jīng)被頸椎病“盯上了”。劉成招提醒道,預防頸椎病,在生活與工作中要注意保持正確的姿勢和習慣,不要長時間的低頭彎腰,避免勞累受涼,注意保暖,適當活動增強體質。改變不良姿勢,不然隨著年齡的增長和頸椎的退變,一旦口服藥物、牽引等保守治療無效,很有可能需要手術治療?;忌项i椎病,一定要接受正規(guī)診療,切記病急亂投醫(yī),耽誤病情。
(脊柱外科 凌廣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