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重澤
曾經以為新疆就是一個大草原,那里的人們住著蒙古包、戴著白色帽、騎著黑色馬生活。從來沒有想過要在那遙不可及的地方生活,連旅行的計劃里也從沒有過新疆。當接到“援疆”這個任務,頓時打翻了我心中的五味瓶,擔心、憂慮、興奮、好奇,各種復雜的心情一起涌向心頭。無論如何,服從上級安排是我一向的工作態(tài)度,我選擇了勇往直前踏向通往新疆的大道。
經過6小時多的飛機,來到烏魯木齊,這是和想象中完全不同的一個繁華都市,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川流不息的行人車流,處處體現了大城市的氣息。我的目的地還要再乘坐1小時多的汽車,來到呼圖壁縣,這里沒有擁擠的人流,沒有嘈雜的鬧市,綠樹與紅花交相呼應,街道是那么的寬敞,車輛井然有序,行人步伐不緊不慢,讓人感到輕松,不再壓抑。援疆樓里水電暖、電視網絡、洗浴餐飲、休閑娛樂樣樣具備,讓人感到踏實,不再有顧慮。呼圖壁縣中醫(yī)院就像一個嶄新而又年輕的生命,勇于創(chuàng)新的領導和團結一致的團隊讓人感到信心百倍。
一年半的援疆生活酸甜苦辣盡在其中。每當想起家中妻女、父母親友時,有種酸酸的感覺;每當和新同事暢談工作經驗、茶余飯后生活互動時,又是一種甜甜的味道;每當用醫(yī)技幫助同事提高水平作為重任時,有種辛苦的感覺;每當品嘗地方美味,舌尖上的美食則是辣香爽口的味道。各種味道的疊加,最終匯聚成溫暖幸福的小河,源遠流長。新疆的天格外藍,城市比較整潔;新疆的人格外純,感情比較濃厚;新疆的景特別美,地域比較遼闊;新疆的飯有特色,可以激發(fā)味蕾。新疆如此讓人留戀,當然是因為我和居住的地方有著深厚的感情。呼圖壁的景色、呼圖壁的人情、呼圖壁的故事,呼圖壁的美食,就是新疆的真實寫照。呼圖壁縣城是一個安逸的地方,整齊的街道,美麗的夜景。冬天銀裝素裹,白雪皚皚,是那種素凈的感覺,打雪仗、堆雪人,滑雪場處處是歡聲笑語,雖然室外冰天雪地,室內卻溫暖如夏。到了夏天,城內的世紀園鳥語花香,行人流水愜意無憂,走在林蔭小道令人神清氣爽;城邊的生態(tài)園高端大氣,五光十色的燈火下歌舞撩人,盡顯了一個小城的和諧愉悅。呼圖壁縣的百里丹霞麗景,被人稱為“天山地理風光走廊”,山體雄渾巍峨,峭壁懸崖層層疊疊,如同科幻影片中神秘的城堡,石門子巖畫記載遠古的歷史,令人產生無限遐思。白楊溝的山脈連綿起伏,成群結隊的綿羊如天上朵朵白云,那綠的草,藍的天,彎彎的小河,還有蒙古包里奶茶飄香,歌聲四起仿佛人間天堂。
呼圖壁的人們敦厚樸實,上班時我和新同事們彼此交流探討前沿知識,有時還為他們講一堂關于超聲的課程,大家一起學習、一起進步,其樂融融。下班后我們時有小聚,暢談人生,暢談理想,讓我們建立了深厚的友誼。誰有困難,大家一起想辦法,無論物質還是精神上給予幫助。有時候單位還組織戶外活動,踏青,徒步,趣味運動會,登山爬坡,滑冰滑雪,前所未有的體驗,身心得到很大的放松。還有呼圖壁縣中醫(yī)院的領導對我們的生活關心備至,平日里噓寒問暖,節(jié)日里更是關愛有加,端午節(jié)的粽子、中秋的月餅,每每吃起都有家的味道,都會體驗到家的溫暖,天寒我不寒,處處是溫暖。
說起新疆的美食,呼圖壁應有盡有??狙蛉獯?、烤全羊、烤包子、馕、抓飯、拉條子、大盤雞、伊犁馬腸子、熏馬肉、酸奶疙瘩、奶茶……不僅色相誘人,那味道更是回味無窮,有一種辣爽爽上口,有一種麻飄飄欲仙,有一種脆津津有味,有一種香醉人心田。到了盛夏瓜果飄香,吐魯番的葡萄晶瑩透亮,庫爾勒的香梨脆甜可口,哈密瓜、伽師瓜甜如蜜罐,阿克蘇的蘋果紅大圓潤,還有小白杏、桑葚子、蟠桃,當地的大西瓜水多潤口,想起都會垂涎三尺。當然到了秋冬季還有干果可以品嘗,忘不了當地朋友給我捎的巴旦木、杏干、葡萄干、紅棗,還有無花果干,讓我的家人也體驗了西域風情。
有幸去了喀納斯湖、那拉提大草原,體驗了湖水深邃的神秘、草原遼闊的雄偉。有句話說得好:“不到新疆不知道中國有多大”,去了喀納斯就好像走到了中國的盡頭,去了那拉提就好像來到了世外桃源。吐魯番的葡萄溝也別有風情,維吾爾族的姑娘能歌善舞,葡萄溝的晾房獨具特色,坎兒井里有著歷史典故,不禁讓人想起“葡萄美酒夜光杯”。克拉瑪依油田里的“磕頭機”似好客的新疆人民,排列在道路兩旁,招呼著遠來的游客。而鄯善的庫木塔格沙漠有著大漠風情,騎著沙漠戰(zhàn)車體驗了賽車的狂野,那種刺激讓人回歸少年。
有太多太多可以贊美的風景,有太多太多可以回味的美食,有太多太多可以回憶的故事,有太多太多值得懷念的友情……美好的時光總是走得太快,援疆的行程漫長而又短暫,即將離開這個陌生而又熟悉的地方,對家鄉(xiāng)有種歸心似箭的感覺,而對他鄉(xiāng)卻有種流連忘返的牽掛。感謝命運垂青于我,從此我的人生多了援疆的歷練,感謝新疆人民給我美好的回憶,從此讓我真正感受到了祖國的地大物博、人杰地靈。如果有機會我希望與新疆再來一次約會,我可以用5年、10年、2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去期待。
(作者系福建省援疆干部,轉載自《新疆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