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他們還在襁褓中嗷嗷待哺時,父母就遠走他鄉(xiāng),謀生外地;當其他孩子天真無邪,對著父母撒嬌時,他們卻被留在家鄉(xiāng),由年邁的爺爺奶奶陪伴成長。人們給這群孩子起了一個酸楚的名字:留守兒童。
9月2日,新學期伊始,當別的小朋友都背著五顏六色的小書包在父母陪伴下雀躍在上學的路上,而農村留守兒童們卻形單影只,獨自徘徊在校園里。這天,閩東醫(yī)院小兒內科巾幗文明崗護理人員走進福安市城陽鄉(xiāng)茶洋民族小學為農村留守兒童送去關愛。
體檢,對于他們來說,是陌生的。有一個叫阿寶的小朋友,在測量視力時,激動地說:阿姨,我終于知道自己眼睛有多好了。檢查嗅覺時,阿寶聞到醋時興奮的說:“我知道這是什么,這是我奶奶煮菜用的?!?/span>
“小學有60多名學生,其中留守學生就有 21人,由于小學生正處于生理心理的發(fā)育階段,留守兒童的思想變得敏感和復雜,很容易出現逆反心理。”小學李老師說,留守學生情感的困惑比較多,尤其是親情方面。
志愿者們與孩子們一起做游戲,一起升國旗唱國歌,看著孩子們露出天真的笑容,讓我們思緒萬千,看似與我們毫不相干,可是誰又能無視他們的存在和將來對社會的影響?他們的成長需要全社會的關愛與幫助。
(小兒內科 鄭少梅 鄭曉燕)